初学摄影必知---摄影的各种分类及特点(转载)
25
2022-09-07
朋友的女儿是去年校招进银行工作的,当时一家人都非常高兴,谁知半年后:朋友愁眉不展,整天计划着让女儿换工作。
用朋友的话说:女儿在银行上班,她不仅跟着忙,还到处欠人情。
银行上班到底有多轻松?当初女儿面试银行的工作,朋友全力支持。
银行早上九点开门,下午五点关门,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晒不着,冻不着,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有面子,这样的工作简直不要太好。
朋友的女儿顺利通过银行面试后,全家好好庆祝了一番。
本以为女儿从此便拥有了美好的未来,不曾想银行的工作并非朋友想的轻松简单。
银行上下班时间:
银行早上9点开门,但员工一般8点就要到岗做开门前的准备工作。
下午五点关门,下班后要盘库、对账,一系列工作完成,就到了晚上七八点钟。
在银行大会小会不断,忙完工作还要开会,回到家可能就是九点、十点。
用朋友的话说:她每天都是看着表等女儿下班,然后再通过和女儿的对话,猜测她今天过得顺不顺利。
如果问一句没回答,说明今天很累,还可能心情不好,最好不要多说话。
如果主动吐槽单位发生的事情,说明今天心情还不错,可以多聊几句。
女儿的工作状态与朋友当初想象的银行上班轻松,下班早,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银行工作,时刻被监控。
银行作为特殊性质的服务单位,又与钱有关,规章制度非常多。
员工发型、着装都要统一,就连穿什么样的袜子都有统一要求,万一不符合要求,被暗访的上级单位遇见是要扣钱的。
现在疫情防控期间,要全天带口罩,疫情严重的时候,工作时还要带一次性橡胶手套。
银行工作内容特殊,但凡工作的地方都有监控,工作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更不能偷懒。
银行的工资并不高。
一提到银行,总觉得是高薪工作,其实不然,大部分银行普通职员的到手工资也仅仅是三五千。
当然,银行也有高薪员工,那些懂营销、有人脉的员工确实能做到年薪百万,但毕竟是少数出类拔萃的精英。
朋友的女儿有一个月,因为工作出现失误被罚款四次,扣完保险公积金,到手只有500元,朋友女儿苦笑着说:或许下个月,就要带着钱就上班了。
银行是一个处处欠人情的工作。
以前银行员工地位高,大部分人对银行工作人员都客气、尊重。
现在,银行动不动推销信用卡、银行理财、银行保险、基金等等业务,有些让人讨厌。
朋友女儿的人脉就是她,只要单位下了任务,朋友就活跃起来,委托朋友,麻烦同事,客气的话说了又说,还是要厚着脸皮让对方办信用卡,买基金。
万一完不成任务,就要扣工资,扣绩效,为了帮助女儿完成任务,朋友自嘲把老脸都“豁出去”了。
朋友的女儿顺利转正,据说和她一起参加校招的大学生,有的因为完不成任务不给转正,被迫离职,有的侥幸转正,担心以后的任务完成起来更难,主动离职。
以前,银行靠着存贷款利息差,信用卡手续费等金 融业务垄 断,利润可观,作为银行员工工作压力小,各种福利待遇也不错。
现在,银行除了面临银行间的竞争,还有支付宝、网贷等竞争,银行的利润空间缩减,作为银行员工工作压力变大,各种福利待遇却不断的缩水。
很多年轻人没有人脉、抗压能力差、排压能力弱,难以胜任银行的工作,只能选择离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首先,银行的工资都是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的。
其次,应该的工资跟银行性质,银行盈利能力,银行的薪酬架构等都有关系。
最后,如题主所问: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银行职工的收入非常高,如果以平均数据来看,事实却是如此,根据A股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显示,浙商银行、平安银行的员工平均年薪超过60万元,就算是薪酬水平较低的6大国有银行职工平均年薪也都在26万元以上,可以说银行职工的收入超过了绝大部分的行业。
但是每当报道银行员工薪酬的新闻一经报道,就会有一大批的银行职工留言抱怨自己被平均了,事实上,大部分的人确实是被平均的那一部分。因为银行各级别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这一点在股份制银行中体现尤为明显。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现象:
股份制银行中,收入最高的员工或许不是总行的行长,而是部分支行行长,有的支行行长年薪可以达到300万甚至上千万,此外还会有其他的收入。
对于股份制银行而言,支行的人员配置相对简单,一般为20人,其中行长一人,副行长1-2人,对公客户经理3-4人,零售客户经理2-3人,理财和大堂经理2-3人,柜员4-5人。
股份制银行员工的工资相对固定,支行行长的基本工资加上房补车补大约为1.5-2万元/月,副行长会略低一些,但差距不大,其他员工的普遍在3000-8000元/月,其中柜员相对来说普遍偏低,但是薪酬还包含奖金,支行行长的可得收入还有额外的营销费用,注意营销费用是不会计入薪酬的。
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员工来说,奖金才是大头,但是柜员除外,因为柜员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奖金一般根据创造的利润、存款、客户数量以及综合指标考量,如果一家支行一年之内新增了10亿的存款以及8000万的利润(有很多支行可以做到),那么整个支行一年的绩效奖金大约为300-400万元,那么如何分配呢?支行行长肯定拿走60%以上,剩余的则是副行长、客户经理、理财经理分享,当然也会给柜员一小部分。
此外,支行行长还有一大块的收入,那就是营销费用,按照上述业绩,配置到支行的费用至少150万,这部分资金原本用于营销客户,但是营销客户哪里需要这么多的资金呢?于是支行行长就会通过购买发票的方式报账,将费用套成现金(这是普遍的做法),这又是一大笔的收入。
通过上述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支行的行长一年赚取三四百万并不是天方夜谭,很多的股份制银行支行行长收入比总行行长的收入还高,而同样支行的柜员可能只有几万块的收入,这就是银行员工收入被平均的真相。
当然国有银行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没这么夸张,但是各级别员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依然非常大。
我认为此为曲解,指导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建议,让银行不要过多追求利润,但普遍曲解为让银行调整2018年的业绩报表。为何是曲解?理由如下:
1、金融市场化趋向下面,怎么可以进行利润控制,而且是官方途径的窗口指导。我所知的银行系统,或者国企系统有这方面的做法,比如将亏损和准备集中一年计提,利润周期性变化,但这是国企自发行为,又或者说,这是违规的行为。有这种做法并不代表国企监管者认同这种做法。要知道银行上面还有国资委,利润挂钩分红,分红挂钩国家财政多寡。怎么可能鼓励银行去控制净利润,控制财务报表。况且,还有大量的国际评级,和国际借贷往来,所以这不应该是监管所做的行为,又或者说,监管表述一开始就不是这样的。也许监管一开始的措辞就是防止部分银行在年底冲业绩。不然12月21日,三个季度报告已经既成事实,为什么单单这个时候来指导?
2、银行的情况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银行不差,横向看今年的其他行业,传统银行依然稳健。但是银行没有你认为的那么好,实际上今年我看到很多银行职员跳槽,收入下降,大量表外入表内的债务增加,银行资产负债率高企。几乎我知道的几家银行都是在收缩网点。实际上,BAT或者其他一些互联网巨头开展的支付和理财业务已经大量压缩银行经营空间,还有部分小银行,扩张非常的快。这个时候让银行压缩2018利润,不符合逻辑,因为既成的业绩,已经是通过大量开支收缩获得。
大概率,是有人曲解了监管层的意思,或者监管的点,监管原意可能是让银行降低利差收入,或者说,谨慎的将一些坏账计提,多服务实体经济,多点宏观审慎。但是银行的利润依然有国资委,依然有广大投资人盯着。而新闻极力给人的感觉是,银行还是暴利的行业。我觉得,同质化竞争的银行业,又有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的挤压,未来依然稳健,但会趋向平庸。
反而,我倒是认为银行如今有十足的动力高估利润,所以,银保监,作为监管,是想让银行审慎一点。
我们先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江苏新闻报道,在扬州打工的吴女士向警方报案,称自己服务时结识了一位自称叫任志宏的银行行长,穿着打扮讲究而且出手相当阔绰 。"任行长"说自己手上有一个投资理财项目,月息高达5%,只有内部人才知道 。吴女士想要参与,"任行长"同意了。收了吴女士的2万元还打下了一张欠条。十多天后又向吴女士借款2万,同样按照投资算给予5%的利息。此后失踪,吴女士报了警。
民警核查这位"任行长"身份时发现扬州根本此人,但曾经多次以银行行长的身份先后向8名女性借款,总数额高达110万 。
经警方查获后,该男子其实姓翟,今年61岁,从未在银行上过班,是一名无业游民,所借的100多万元已经全部被他挥霍一空 。
这里要明确几点:
一是吴女士听信了所谓的“银行行长”身份,从而轻易信人。
无论是理财还是投资,都不要轻信任何人,包括所谓的银行行长,因为有人会冒充银行行长骗人的。同时,即使是一些真实的银行行长,也不要轻易相信,因为另一些理财被骗的投资者就是真的银行行长 在骗人,如著名的民生银行北京某支行30多亿假理财产品案件,就是支行行长骗取了150多高净值客户的理财资金。所以,主要看理财产品本身,不要相信哪个人或者银行行长。
二是不要相信所谓的内部产品和内部信息。
很多人相信所谓的内部项目、内部产品和内部信息,殊不知道,正是所谓的内部项目、内部消息、内部产品,让你根本无法落实理财产品的可靠性和风险程度,导致理财产品过于神秘,正是这种神秘让你根本无法了解产品本身,甚至你根本无处了解产品情况,最终只好听信对方的一面说辞。这是导致上当的重要原因。
三是相信高收益是导致投资陷阱的重要原因
任何人都希望获得理财高收益,但是没有人想起高收益伴随的高风险。而一些骗局恰恰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以高息、高收益为诱饵进行诈骗。在这个案例中足疗被月5%的高息所迷惑,你要知道月息5%的高息年化收益率将达到60%,虽然诱人但是实在是太离谱了,什么样的项目能有如此的高息呢?根本不可能。
所以,从上面的情况看,正是击中骗局的三大痛点:熟人作案,因为人们会轻信熟人;内部信息,人们相信内部的是最好的;高息诱惑,贪婪的最终是损失。因此千万要回避这三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