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勇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作者曾任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香港文汇报主任,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站长,现为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孟勇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不久前大声呼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要改变单一的“学者型”师资结构,大力引进来自传媒一线的人士担任专业教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媒、了解社会,缩小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尽早发现业界新动态,及时与最新趋势接轨。”
人民大学著名新闻教授陈立丹也表示担忧:“现在80%的有新闻专业的大学,几乎没有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所以发展速度过快恐怕对未来新闻传播学教育会潜在着某些危机。”
丁俊杰教授,身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而且有着出身于“学者型”群体的背景,能够呼吁“大力引进传媒一线人士担任专业教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不仅很有见识,而且心胸开阔,有益于学生。
陈立丹教授,在专门从事新闻理论研究之前,于80年代在我曾经供职的光明日报做过编辑,当时我在中国青年报当记者。陈教授的理论建树,与他的新闻实践经历是分不开的。
据有人统计, 当前,全国的700多个新闻院系教学点,每年要毕业3万多名学生,在校生14万左右。他们一毕业就要工作,就要做事,如果在学校没有真正学到实干的本领,光靠念了几本书,要在媒体找到一分工作都是很困难的,更不可能奢望进了媒体再从头学起。
每一家媒体现在都是文化产业高速运转的机器,没有时间去培养学徒工。但是,大学的新闻教育,普遍存在“从书本到书本”的问题,学生毕业之后要“做新闻”还缺许多东西。原因除了传统习惯和观念陈旧等等,还因为教师队伍的结构太单一,太缺少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
丁教授的逻辑很清楚——教师队伍是关键,改变单一的“学者型”师资结构又是其中的关键。这是从我们新闻院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提出的建议。现在虽然还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学者型”的新闻师资,应该要占到95%以上。近年来,一些学校唯文凭论,学历门槛设得很高,更是加深了这种误区,对学生的成长和就业很不利。
近年来,有极少数资深新闻界人士进入新闻院校,但是大部分并不是如丁先生说的“上讲台”,而是以媒体老领导身份,从新闻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以其地位和经验优势从事领导管理。很少真正的“上讲台”。而且,他们几十年的实际工作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当下的“学者型”的以学术论文的篇数等来评定名号,也基本上和传统学界不怎么一致。因为他们前几十年并没有写什么论文,而是在实际中“做新闻”。当许多“学者型”教师年轻时代读博士的时候,他们正在当记者采访报道新闻。他们的作品是新闻,而不是论文。现在,每年3万多新闻毕业生,至少有95%仍然是要进媒体“做新闻”,而不是去教书写论文。
少数进入新闻院校的资深新闻人,他们的知识经验往往没有被传统的新闻教育体系所认可和吸纳,甚至还被轻率地冠以只懂“实务”,似乎新闻的“实务”和理论是不沾边的。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新闻院校脱离新闻实际的要害和起点——认为新闻实务和新闻理论是可以分离的。这个基础性的人云亦云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新闻规律。
新闻的任何一点信息的传播,都流淌着理论认知的血液,否则记者和媒体就是盲人骑瞎马,一天也混不下去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央视的“新闻联播”,应该是某些人眼中纯粹的“实务”,但是没有相当的新闻理论做指导,面对全国铺天盖地的当日新闻,在短短的半个小时里该怎么办?那有人要说,学者有理论,可以选择得好。错,如果没有丰富的媒体实践经验,往往是无从下手。
新闻理论在新闻事业当中,就像血液在人体当中,你根本不可能说那里有理论那里有实务。越是进入新闻,越是分不清楚,越是远离新闻,越是分得清楚。新闻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两面派”。某一种人,只可以看到它的一种面目,所以要用“学者型”和“专家型”一起来看它。并且靠这两部分人共同来教授新闻学生。如果有八、九个老师看到了其中的一面,只有一、两个老师看到另外一面,学生就必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不是“盲人瞎马”,也必定“视力不佳”。
一些少壮派的传媒界人士,有些地位和影响了,一般都喜欢当一个兼职“教授”,真正系统的“上讲台”是不可能的,时间、精力不允许。其中许多人还是真有传媒本领的,但要请他们将其写出来传授与学生,由于业界繁忙,也少有人愿意做这种没啥报酬的清苦“副业”。
如要说到新闻院校除媒体老领导之外的“人才流动”,更是缪如晨星,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职称、待遇等等要另起炉灶,要重新经历一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以上的这一切,就引来了著名传媒大学的丁教授的呼吁。这是在为学生而呼吁,这是对新闻教育创新机制的呼吁。
借鉴国外,在美国和英国这些新闻教育历史很长的国家,新闻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学者型”50%,“媒体专家型”50%。这种师资结构应该不是想当然的,而是出于传媒业的理论和实践水乳相融的特色,以及学生进入报社电视台等等就业“做新闻”的需要。
从新闻院校学生的前途出发,我们的新闻院校应该认真考虑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了,不仅从认识上,更重要是从制度上。不然,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会越来越多的拥堵在新闻媒体的大门外边。
08、1、19
摘录《澳大利亚:谁在教授新闻学》——
新闻教师都有新闻从业背景吗?
1997的调查来看,在澳大利亚82位新闻学专职教员中只有4人、或者说5%不具有在大众传媒中的工作经验。查尔斯•斯德特大学和昆士兰大学的新闻学教师均为大学毕业,他们以同等资历拿到了这个职位。位于格里菲斯大学黄金海岸分校的新闻学讲师格瑞潮•格里芬(Graham Griffin),是因学术资格而非媒体背景而获得教师职位的。另外一名无媒体经验的新闻讲师是彼得•普特尼斯(Peter Putnis),他曾在邦德大学任教,1996年起任堪培拉大学传播系主任。
研究发现,早在1988年,在美国的新闻学教师中具有新闻从业经验者就达到了98.6%。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威 周秀芳)
(教育文摘):
仅以新闻学而论,在美国要想成为新闻学教授,通常要有20年左右的社会实践经验,很多教授都是从名记者、名编辑转型而来,可在国内,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甚至很多是连新闻实习都没有进行过的。
学校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不断扩招急需教师,另一方面也是将聘用教师门槛设得过高,往往不是看谁的能力强,而是看谁的学历高,非研究生不可。
分析:从我们全国高校新闻院系的情况来看,比例是颠倒过来的,有新闻从业经验的教师大概不会超过百分之五,这不是哪个人造成的,是师资结构制度和考评体制决定的。这些制度不改革,如上面丁副校长呼吁的让传媒人士进大学讲堂就不可能,最多也就是兼职客串一下。因为一个采写新闻几十年的传媒人,如果仍然用学历、外语、论文衡量,而不看新闻成果,他们是很难成为新闻教师的,即使成为了新闻教师,由于长期的积累在于实际业务方面,也很难被认可。这里又有了一个由制度和现状而带来的观念认识问题。在美国、澳大利亚等新闻学院被认为不正常的现象,即大多数新闻教师没有新闻从业经验,在我们这里被认为是正常的。而在新闻学生面向媒体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在媒体对非新闻专业大学生情有独钟的今天,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改革,除了呼吁,还得从制度做起来。
一、“新闻学子访梁山”大事记
2011年7月13日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3日上午参观访问梁山县检察院,并举行座谈会及客座教授聘任仪式,聘任梁山县检察院检察长张义民为新闻传播系客座教授。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3日下午参观访问梁山县司法局及司法局新建办公楼,并举行座谈会。随后与局长刘传秀签署合作意向书,举行教学基地揭牌仪式,正式将司法局确立为新闻传播系实践教学基地,并聘任刘传秀局长为客座教授。
2011年7月14日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4日上午先后参观了山东黄河东平湖司核退水闸、南水北调梁山段、独山战斗遗址及将军渡等梁山著名文化遗址景点。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4日下午参观访问梁山一中,与梁山一中的部分师生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提升了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的认知度。随后在李明副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梁山一中校园。
2011年7月15日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5日上午8:40来到山东天成书业有限公司。在公司负责人带领下,参观了仓储部、业务科、策划部,并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图书制作发行流程。随后与天成书业集团董事长雷启清举行座谈会,并将雷启清董事长聘任为新闻传播系客座教授同时举行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揭牌仪式,正式将天成书业有限公司确立为新闻传播系就业实习见习基地。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5日上午11:00参观访问山东金榜苑文化传媒集团。在集团宣传人员的介绍下参观了集团发展馆、营销部、研发部、校对部,了解了集团的发展状况及取得的辉煌成就。随后与董事长王朝银举行了座谈会,并聘任王朝银为新闻传播系客座教授。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5日下午3:00参观梁山电视台。在电视台听取了台长对梁山电视、广播的情况介绍,参观了演播室、广告部、控制室并与电视台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5日下午4:30来到梁山水利局进行调研,与水利局局长、副局长、总工程师进行了座谈会。通过刘志刚局长的介绍,队员对梁山县的水利工作有了大体了解。随后队员着重听取了水利局总工程师对南水北调东线梁山段工程详细介绍,并与南水北调梁山段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对梁山段的工程建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2011年7月16日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上午9:00来到集挂车、汽贸、纺织、房地产于一体的华宇集团。在董事长胡桂花的引领下,参观了荣誉展览室、技术开发部、搅拌车车间、油罐车间、纺织车间。随后在与胡桂花董事长的座谈中,师生听取了胡桂花董事长对企业的介绍及自己从一个下岗工人到一个大集团董事长的艰辛创业史。队员们在胡桂花董事长的言谈中受益匪浅。座谈会结束之际,胡桂花董事长接受了蒋海生副主任的诚挚邀请,表示会尽量安排时间去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给广大师生做励志创业报告会。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上午11:00来到梁山风景区。在攀登梁山期间,参观了毛 登梁山读书休息处、宋江寨、忠义堂、断金亭、黑风亭、石碣亭建筑,花荣射雁、双雄镇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塑像及范曾先生《水泊梁山记》、试刀石、练武场、宋江马道等几十处遗迹,唤起了队员们的思古之情,感受到了浓浓的水浒文化。
山东政法学院新闻传播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下午1:30来到梁山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满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在烈士陵园前庄重肃穆的合影留念。
本文链接:http://www.chishangwang.com/glxw/40120.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