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乡村黑嫂,我来回答。
农村那些收购旧木头的,他们收来干什么了?
生活在农村的朋友一定对这类人不陌生,他们常常开辆大农用三轮,带着加高帮,拿着喇叭在村里喊:“旧木头,旧房梁,下房檩,统统收啦!”
有的则是直接进家问:“看见街里有堆旧木头,打听了一下是你家的,卖不?”
很多人就产生了疑问,他们收这些东西要干啥?
黑嫂曾经也好奇过,于是就去了我们这边的一个市场看过,接下来,咱们就说说这些收来的木头都干啥去了。
一、废品收,成品卖
看到回答里说当成工艺木头买几万几十万,这很可笑,也根本没有去了解过农村旧木市场。更不懂农村以前建房都用的什么木材。
农村拆下来的旧木头,多是二十多年前或者三十多年前建房时砍的树,现在自己家孩子该娶媳妇了,房子也该翻新了,于是就拆掉旧的,盖成新房。
而现在的新房大多是水泥顶,那么那些木头都没用了,只能堆在村里街道上。
那一代人建房用的什么木头呢?我们首先得知道以前人建房都什么地方用木头,三种:房梁、檩条、椽子。
房梁大多是榆木,房檩条基本也是榆木,因为榆木很硬,可以挑大梁。
而椽子大多都是杨木或者桐木,因为杨树和桐树都是脆的,不能用作主要材料。
都是杨树或者榆树木头,上哪里当工艺木头卖?当农村房子是故宫呢?
其实,收旧木头的人,收走后大多卖到了旧木市场,他们挣的是个差价。因为他们在村里收时是论堆收的,就是一堆多少钱,卖到旧木市场时是按根卖的,一根多少钱,这样差价就出来了。
旧木市场收了后,会分门别类的放好,他们当八九成的价格来卖。
因为不是所有人盖新房都是水泥顶,有用木头的,或者是建陪房时用木头。还有贫困老人、残疾人、甚至有的扶贫房,这些建时都会用到木头,这就是这些木头的去向,从农村来,又回到农村,只不过换了人家。
不过,不是所有的都能卖出去,于是就有了第二种去向。
二、蜂箱、纸类、打碎养菌、烧木炭、做筷子
木头可以造纸,但我们知道,可以造纸的材料很多,有些比这些旧木头要便宜和省事,所以旧木头成纸的其实并不多。
蜂箱这样的是旧木头的一个大去向,养蜂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是上升趋势,蜜蜂需要蜂箱,需要做成蜂箱的材料。
新木头太贵,旧木头也能用,所以不少人用来做成蜂箱。
打碎养菌的这种,用旧木头的其实也不太多,因为可以有更便宜的东西代替,比如农村的玉米芯这一类的,现在种蘑菇大多用这种和锯末,直接大木头打碎用的也有,但不多。
做筷子的用这个比较多,而且大多是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卖得很便宜,五百双是三十五块钱,所以只能用便宜东西来造,而旧木头收的很便宜,是做一次性筷子的好选择。
烧木炭也是一个大去处,不少人在村里建了木炭厂,专门收木头来干这个。
不过最近环保厉害,很多已经倒闭了。
总结:旧木头的最大用途其实是又回到农村了,然后就是下面几种用途,做工艺品卖几十万只是个笑话,也是不了解农村更不了解旧木市场的人胡说八道。
我是乡村黑嫂,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一、能否推荐一下你们当地和所在城市有哪些旅游景点和美食?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向你推荐我们当地湖北仙桃市风景名胜景区:
一,湖北仙桃"梦里水乡"文化旅游区。位于仙桃市赵西垸林场,是按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规划的水乡田园旅游综合体,整个景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突出以"乡愁"为主题的江汉民俗文化,涵盖8大特色功能板块,即荷塘村,乡野湿地旅游区,琴舟花畔旅游区,亲子游乐园,野奢度假营地,乡趣游乐园,森林养生温泉,农业迪士尼,展现水上森林,九五至蒸,森林温泉,激情运动区等12大旅游亮点。
二,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境内。规划总面积2723公顷湿地公园及周边拥有10万亩滩涂,沼泽,水域,芦华荡多种原生态湿地风光,被誉为天然氧吧。
三,沔城名胜风景区。沔城是一座具有1400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光辉文化的古城,从南北朝西魏至建国初期,一直是郡,府州,县治地,是江汉平原政治,经济文化特区之一,是一块闪烁荊楚文化光辉,开发前景广阔的旅游圣地。沔城有十大旅游景点:"陈友谅故居(玄妙观),沔城风景名胜区AA级,东沼红莲池,沔州府,广长社,沔城渚葛武候祠,沔城清真寺,文圣庙,普佛寺,复州古城"。这里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方便。
四,湖北仙桃百万花海。位于仙桃市长埫口镇东端,318国道周帮路段边,与武汉西郊紧邻,距沪渝高速(G5O)北河入口8公里,园区规划总面积约一万5千亩。
仙桃美食盛名:"沔阳三蒸,沔阳三腊,毛嘴卤鸡,九珠皮蛋,米团子,沔城牛肉饼,藕丸子堪称美食一绝。
二、中国历史上真的有龙吗?为什么那么多史书文献都有记载龙?
其实历史上的龙应该分为两类:一种是被神化的龙,另一种是神秘稀有的动物。
现在所说的“龙是各种动物拼凑的图腾崇拜”,源于近代闻一多先生的猜测,一直都有很多争议。至于“龙的传人”,更是通过一首歌给人们制造了深刻的印象。
再说“真龙天子”这个称呼,虽然古代皇帝把自己和龙紧紧的联系起来,穿龙袍坐龙椅啥的,但是这个在古籍史料中难觅踪影,有一种说法是,最早出现“真龙天子”这个词的是现代作家姚雪垠的《李自成》。
“天子”这个词出现的非常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也就是“君权神授”的意思(并没有说“君权龙授”。)
真正把龙和皇帝联系起来的,最早应该就是刘邦了。也就是关于他出生的传说,一条龙趴在他妈身上,然后刘邦横空出世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后世皇帝们也只是祭天,宣称自己是天子,真没见过哪个“祭龙”的。
所以,龙在古代的地位很高,但还不至于“唯我独尊”。补充一点,在明朝以前,龙的形象出现在衣服上,并非是皇家专用。有些时期的皇帝衣服上,根本就没有龙的图案。元代的时候,老百姓也可以使用三爪、四爪的龙纹。
直到明代,才全面禁止民间使用龙纹。清朝的时候稍微宽松,有些官员可以穿蟒袍,实际上就是龙爪子上少一个指头,四爪而已,形象上基本和龙一样。
如果真把自己当成龙的孩子,还能把爹天天穿身上?还让别人穿着自己爹的形象到处走?应该供奉起来才对嘛!
所以,龙虽然是皇权的象征,但应该还是来源于“黄帝御龙”的传说。也就是说,皇帝们把龙当成专属的交通工具,不是爹。
上面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龙的神话地位是近代才建立起来的,古代并没有这么夸张。
龙在古代,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大概属于神秘的稀有动物。
虽然从刘邦开始,皇家都加强自己与龙的联系,但各种史料传说告诉我们:从皇家到老百姓,都没把龙当神。
《唐年补录》中记载的龙,咽喉部有伤,有鳞片,头上有角,口须长达两丈,脚上还有红膜。
《北梦琐言》中也有一个奇葩的记载,说有人开荒种地,在野地里放一把火烧掉杂草树木,竟然烧出一条龙。龙飞到半空中,被活活烧死了……
还有记载说龙被人打死的……还有非常详细的记录龙的形体特征,声音以及腥臭的气味……
一个神,能被人“污蔑”成这个样子吗?皇上看了之后,能忍?
这只能说明,龙不是神,而是一种稀有动物,古代真的有可能出现过。
三、一个男人在外打工十几年,孩子老婆一直在家,每年过年回去一礼拜,这样的男人是怎么想的?
我今年刚回到家,水还喝上一口,邻居家小孩一颠一颠的跑到跟前悄悄说:“二叔,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看到婶子和小宝他爸抱在一起呢......”
我和老婆结婚两年了,去年快过年时结的婚,过完年我就外出打工了,老婆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新婚夫妻就分开,一开始电话、视频每天都不断,以前我说让老婆来看我,但是一来一回的车费有半个月工资。
她心疼我挣钱不容易,怎么也不愿意花这钱,后来工作忙了,如果不是过节什么的,基本上不联系。
没想到今年回来,就听到这一句话,我压着火气问:“谁告诉你的?”
“我看见的,婶子不让我说。”邻居孩子笑着说,老实说,我开始很震惊,甚至有打人的冲动,但半分钟就冷静下来,竭力露出笑脸:“那你谁也不说好不好,二叔给买糖吃。”
回想起结婚到如今的生活,我没法怨怪老婆,谁家日子过成这个?我知道这件事情只能瞒下去,只是在面对她时,很难变回以前的心态。
一年不见,我们之间的话题变的很少,每天就说那一两句,但是我仍然得像个丈夫一样关心她,如果她不提出来,我也不会主动挑明。
明年我打算在家乡找个工作,离家近一点,只要努力一样能活的很好......
一个男人在外打工十几年,孩子老婆一直在家,每年过年回去一礼拜,这样的男人是怎么想的?看到这个提问,我突然想起一位网友的匿名留言,就是上面那个故事。
其实,没几个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
在农村丈夫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每年坚持在外打工赚钱,将妻子留在家里,并不是抛弃家庭不顾的人,要知道,只有挣到钱才能养家,才能体体面面回家过年,否则家里怕是要闹个底朝天了。
他们想的是拼命赚钱,照顾妻子,赡养老人,改变家里一切。
有些人是过生活,有些人是“被生活过”,生活从来不容易,一个男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打工养家,是一个顾家的人,知道拼命赚钱才能给家里带来更好的条件,鱼肉和熊掌不可兼得,每年过年回去一礼拜,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未知他人苦,不言他人对错,你说这样不对,那你告诉他们要怎么办?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交通便利,多回家看望家人也好,只有不想回,没有回不去。
其实很多人为打工,都是跑到离家千里远的异乡,虽然交通很便利,但是来回车费对他们来说,依然是很大的负担。
网上看到过一个农村工回家花费,来回选最便宜的火车也要800,坐上两天时间才能到家,如果休息只有三天还得请假,碰上小长假只能休息一两天,又得踏上返途。
如此一来,回家成了一种奢侈。
如果不回去,哪怕省下500块钱,他们就可以花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买个礼物,给妻子买个护肤品等等。
一个男人在外打工十几年,每年过年回去一礼拜,让妻子成为留守妇女,确实对妻子不公平,都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没有选择项。
愿每个异乡打工人都能回家,愿没有人独自承受这孤独。
本文链接:http://www.chishangwang.com/jiaodian/37036.html 转载需授权!